火源

作者:admin发布时间:2016-06-28 阅读:46

火源

 

叶全新(枞阳电大首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,安徽省著名作家)

 

20098月这个夏天的早上,我接到电大邀写这篇文章的通知,心中无限惊讶——怎么?30年过去了么?我们是1982年入校的,电大首届文科班,距今27年了。正在屈指算来,忽然四岁的小孙子从厨房里跑到我身边,“奶奶,火源是什么意思?”现在他每天要问N个单词的意思,我若有所思地回答他,“火源,就是火焰燃烧的地方,就像电大……”“奶奶,电大是火吗?”

此时我觉得眼中有泪水涌出,“是的,宝贝,电大是火,是奶奶心中的火源。”等他长大之后,我会告诉他,电大是普罗米修斯,它把中国文化火种播进了整整一代人的心田。从30年前开始,电大一直在我们心中燃烧,燃烧着这个世界上永不熄灭的火焰,那火焰的名字叫做——爱、真诚、信心。

27年前我30岁,我和我的同代人,一批大龄青年,迎来了人生中一个意外的春天,电大招考文科生,我们惊喜地报考了汉语言专业。不知忘记多少重要的日子,198236却总是没忘。因为那个春日的上午,我们走进了安徽电大安庆分校枞阳电大工作站的考场。那是一场久违了多少年的考试啊,以至于我激动得死活想不起来物质的“质”字该怎么写进填空题。我只得放下颤抖的笔,平静了几十秒,然后我低下头奋笔疾书。

然后……我被亲爱的同学们推举为班长,开始了长达三年甜蜜而艰辛的没有围墙的大学学习。连续两年我被评为电大优秀学员,最后一年出席了安徽电大省级优秀学员大会。我的毕业论文——报告文学《花之路》,在国家级刊物,上海《文汇月刊》上发表——那也兆示着我今后的生命之路:写作。

有一年,我的电大同学陈自本,现在枞阳中心小学当校长,他说我应该写一篇“同胞同学”的文章,来纪念电大同学的情谊。我一直欠着他的这篇文章,只是因为在我有限的读书生涯中,电大同学份量太重了。所以才称之为“同胞”,我们是墨浓于血的一代同胞,是求知如求粮的手足兄弟。我们曾经撇下恋爱、撇下婚礼、撇下婴儿、撇下八十年代正在开始诱惑人们的花花世界,在阳光和冰雪中出发,安坐于另一座城市的考场。然后我们像高中生一样对答案对分数,接着再像孩子一样笑或哭……

而那时,我们的孩子,有的还在襁褓、摇篮,我的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。也许孩子们最初看到的,是电大父母灯下攻读的背影,那样的感情会留在他们的血液中,帮助他们燃烧学习的火焰。所以不仅我们自已通过电大学习成为各自事业的中坚,我们的孩子多年后也实现了父母早年梦想,他们有的考进名校、有的出国留学,我的儿子现在是一名小说家、翻译家。

最好的是,孩子们一开始就可以走自己想走的路。

而我的路,是从电大起步的,在一代人的而立之年。从这样的意义上说,是电大让一代人立志、立言乃至立身。

电大毕业之后的第一个十年,1995年,百花文艺出版社结集了我这十年间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,出版了我第一本散文集《爱之门》。我想这应是我回报母校的第一份成绩单。四年后的世纪末,出版第二本散文集《夏日草》。在这十年间,我还荣幸地担任了此生唯一一次的教学职务——电大写作课辅导教师。那时电大已如星星之火,呈遍地燎原之势,教室里全是年轻更年轻的面孔,而他们乃至如今所有的电大人,永远都是我的“同胞同学”。电大像一座育人的天梯,在一代代向上攀登的人们中间,真有我同胞的弟弟妹妹,有我的单位同事,还有来自各行各业的青年。有一年中央电大期末考试后,一名叫王蕾的学生告诉我,他的写作课考了98分;还有一次,我的同事学员小朱激动地说,读到你写的《永远的电大》,我们都看到希望了、都有信心了。

是的,希望、信心,那就是电大赋予我们的力量。

19952005,基本上是我在体制岗位上的最后一个十年。写作已经给我带来了更为丰富的生命力,我的文章见于一些国家级和省级报刊杂志。人民文学年度散文选集,于20022003连续两年选发了我的文章。在这十年间,我先后被选为安微省作家协会理事、安庆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,并因为多年对当地文化宣传方面的贡献,被调任枞阳县委宣传部,任报社副主编。

一个人的简历,似乎可以到此为止,就像我们的父辈,退休是生命中的一个休止符。但我的工作从没有停止过一天,那是因为我的体内燃烧着电大之火,那不仅是热能更是热爱,电大已经交给我们一把钥匙,它能打开知识之门和生活之门,你所需要的只是热爱、只是真诚和信心。

幸运的是,近三十年来,我一直保存着它们。

2005年至今,我是一名自由撰稿人,同时成为杭州日报社的特约记者。我为杭州日报专、副刊工作,每周有专版采访写作任务,同时还有不定期的专栏创作,如副刊的〈〈城市纪录〉〉、〈〈阅读〉〉等,其中〈〈倾听人生〉〉版面是浙江省首届名专栏,我采写的文章曾获得国家级新闻三等奖和浙江省新闻一等奖,著名作家莫小米女士现任该版面编辑。浙江这片改革与人文发展的土地,能让每一颗微小的火种发光发热。由于都市人对情感生活关注度的上升,几年来我们专版的读者已形成大量的读者群;我采访的对象也已达数百人,从工程院院士到农民工,从外地创业者到南宋古都的原居民,其中更多是情感困惑的女性朋友。如此之多人的生存经历,极大的丰富了我的生命阅历,拓展了我的人生体验。我采访的人物故事已通过网络得到更多流传,2008曾被中央电视台发现并专程制作节目;从2009年五月开始,每周三晚上8点,杭州电台播讲由我撰写的情感故事,以扩大受众。我的手机上总是有不知名读者或受访人的问候与感谢,但几乎每天每天,我都在感谢我的读者,感谢他们送给我这样一份生命的厚礼。而我至今所做的一切,不过是传播电大教给我们的爱和信心,就像美国女作家苏珊说的那样——我只想握住你们的手。

在我的母校三十年校庆之际,请接受一名老电大学生的真诚感谢——是你,点燃了一代人的生命之光!

 

附:女作家莫小米的评述文章——

 

幸福女人叶全新

 

我和全新是同龄人,认识的时候都已不年轻,相见却并不恨晚。因为同龄人中认识得早的,一起上学、下乡,一起踏上工作岗位的人,大多分岔太大已成陌路,而全新和我各自从不同方向走来,等遇见时才发现,我们已走成了同路。

全新和我们杭州日报副刊真有缘份。她那目标高远的儿子曾经是我们的同事,他觉得写报纸副刊文章实在对写小说当作家不利,他说:这些文章,我妈妈写写就可以了。于是我们认识了其实也写小说、散文的叶全新。

我们《西湖》副刊是在圈内有点名气的,在眼花缭乱的都市副刊中,素以人文内涵和深度取胜。讲述人生经历的《倾听》版、记录杭州人文历史的《城记》版、关注现代人心灵的《情结》版,都是整个版的大文章,全新样样拿得起,采访与写作的质量和出手之快都让我们惊喜。以至于几年下来,我们几个编辑都感概,全新真是仁慈的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。

女作家,作死作活的“作女”多,全新却是个幸福安逸的居家女子。她的家庭在我们看来够幸福,先生,儿子,女儿,媳妇,孙子,齐全,美满。说到家里每一个成员,都是一脸甜蜜的笑。后来添了小孙子,她写文章、孙子,一样不误。

但真正让我认定她是幸福女人的并不只限于此,而是她对人的态度。都做奶奶的人了,她对人对事的态度依然像小女孩,善良,友好,信任,同情。采访《倾听》版和《情结》版那些苦哈哈的人物时,她常陪着掉眼泪,采访完竟然眼睛都哭红。为《倾听》版写一位80岁的老律师,写完让对方审稿时,老人坐在沙发上,她蹲在老人身边,仰着头听他的意见,这是我亲眼看见的,那情景,她真的就像个小女孩。

全新的方式不像有些记者,遇人遇事,首先是打量和质疑,如果说需要预设,她总是预设人家是好人,如果说需要选择,她总是先选择信任。我想这也是她一以贯之的处世方式。

鱼龙混杂的读者、求助者、倾诉者,全新一概对他们亲善友好,即使遇到居心不良的人,她也从来不悔,一如既往。

我们这些人当记者当久了,功利心在所难免,做不成稿子的人事那么多,我们管得过来吗?但全新不一样。

我坚信只有幸福的女人,才会有如此的襟怀。

c_ms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