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页 >> 党建思政 >> 思政教育

在全社会厉行节约、反对浪费

发布时间:2024-04-17 阅读:51

一、形成全社会节约粮食的合力

一人食、小份菜广受欢迎,家里的蔬菜水果随吃随买,外出就餐适量点餐、自觉“光盘”、餐后打包……甲辰龙年春节,节俭风尚为千家万户增添了清新年味。以节日为契机进一步加强节约粮食宣传教育,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,对进一步营造节约光荣、浪费可耻的浓厚氛围具有重要意义。

粮食安全是“国之大者”,与每个人息息相关。“浪费之风务必狠刹!”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节约粮食,围绕浪费粮食问题多次作出重要批示,多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从制定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、推出《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》,到出台反食品浪费法、发布《粮食节约行动方案》,从坚决清理“舌尖上的浪费”突出问题、纠治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,到开展吃尽盘中餐的“光盘行动”、启动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,一系列举措有力扭转了粮食浪费态势,推动厉行节约、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。

制止餐饮浪费,反对粮食浪费,必须坚持不懈抓下去。节粮减损既可有效减轻供给压力,也可减少资源使用,其意义不亚于增产增收。绷紧粮食节约这根弦,耕好节粮减损的“无形良田”,成为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的迫切要求。

节约粮食、反对浪费,关乎保障粮食安全,也关系弘扬文明风尚、贯彻新发展理念。节俭是精神财富,是生活智慧,也是事业兴旺的密码。“足国之道,节用裕民,而善臧其余”。当前,人们的饮食需求正从“吃得饱”向“吃得好”转变,饮食理念和习惯都在发生变化。继续抓好粮食节约工作、坚决反对餐饮浪费,不仅具有成风化人的文化引领意义,更有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。推进全链条节约减损,持续深化食物节约各项行动,是从“量的扩张”转向“质的提高”、从“简单扩张需求”转向“实现供需动态平衡”的生动体现,也正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。

厉行节约成果值得欣喜,浪费问题的顽固性和反复性也不容小觑。反对粮食浪费必须砥砺一篙不可放缓、一滴不可弃滞的韧劲,激发永远在路上、永远没有休止符的执着和耐心。从公众角度看,讲排场、比阔气、大手大脚、奢侈浪费的现象少了,但诸如外卖浪费、聚会浪费等问题,依然需要给予高度重视。从商家角度看,量大实惠固然可以招徕顾客,但要做到拒绝浪费,必须尽到应尽之责,引导和鼓励消费者理性、适度消费。公共食堂、外卖平台、行业协会等,都需要继续完善并落实防范粮食浪费的长效机制。

浪费粮食在任何时候都是可耻的。厉行节约、反对浪费,是富起来之后必须迈过的一道坎。我们挥手作别苦日子,但还需要继续过紧日子,让来之不易的粮食发挥最大效益,把有限资源更多用到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上来。从每个餐桌发力,从每个家庭做起,不弃微末、不舍寸功,形成全社会节约粮食的合力,14亿多人的饭碗定能越端越牢。

(作者:李斌)

二、艰苦奋斗、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

推出双拼菜,分大小碗,饺子按个卖,光盘换积分;实行用餐预订机制,员工提前预订、食堂精准配餐;分批炒菜、滚动出菜,来多少人做多少菜,做到不耽误、不提前、不浪费……一段时间以来,各地各级党政机关、高校、企事业单位食堂持续开展“光盘行动”,算好成本账,把好节约关,推出一系列实招妙举,有力贯彻了艰苦奋斗、勤俭节约的思想。

一粒米,千滴汗,粒粒粮食汗珠换。丰收不是浪费的理由,富足不是挥霍的底气。节约粮食、简朴生活,不仅是守护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,也映照着艰苦奋斗、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,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,艰苦奋斗、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。”能不能坚守艰苦奋斗精神,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。过去我们党靠艰苦奋斗、勤俭节约不断成就伟业,现在我们仍然要用这样的思想来指导工作。

艰苦奋斗、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也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。曾随部队进驻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甘祖昌同志,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少将军衔,在因公受伤后他放下荣誉、谢绝安排,带领全家人回到江西老家当农民、种粮食,直到临终前还惦记着给贫困户买化肥。他的夫人龚全珍同志一起回到农村当乡村教师,被亲切地称为“老阿姨”。艰苦奋斗、勤俭节约,是我们党一路走来、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,也是共产党人党性修养和人格魅力的生动体现。无论是“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”还是“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”,目的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好日子,为了把资源真正用到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上来,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。

人无精神则不立,国无精神则不强。不贪图安逸,不惧怕困难,才会激发出引人向上、催人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。如今,国家强盛、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,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,我们决不能丢掉谦虚谨慎、戒骄戒躁、艰苦奋斗、勤俭节约的好传统。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,我们用岁稔年丰响亮回答了“谁来养活中国”这一问题。而今,面对守好大国粮仓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个课题,既要想方设法堵住粮食在采收、储运、加工、销售、消费等环节的“跑冒滴漏”,更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,弘扬勤俭节约的精神风尚,努力在增产和节约上都交出更优异答卷。新征程上,把艰苦奋斗、勤俭节约的思想和精神传承赓续好并发扬光大,才能不断书写事业新篇章。

艰苦奋斗、勤俭节约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中见成效,在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。如今,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,轻车简从、不铺张、不浪费,已成为一种自觉;粽子、月饼、大闸蟹等一度被“天价”异化的食品,走回了“亲民”路线;聚会适度消费,剩菜剩饭打包带走,崇清尚俭的社会风尚正在形成……新风新貌扑面而来,成为艰苦奋斗、勤俭节约的思想深入人心、融入实践的生动写照。全社会共同行动,从一点一滴做起,从日常生活严起,把优良作风弘扬开来,艰苦奋斗、勤俭节约定能成为我们继往开来、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,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强大力量。

(作者:李洪兴)

三、持续筑牢节约粮食的坚固堤坝


葡萄从开花到成熟需要2—3个月,扔掉一盘葡萄只需1秒;蔬菜种植前的育苗需要1个月左右,倒掉剩菜只需1秒;玉米从播种到成熟需要2个月以上,扔掉一筐玉米棒只需1秒……在一则公益广告中,各类食物生产所需时间与浪费扔掉食物只需1秒形成强烈反差,启迪公众爱粮节粮、反对食物浪费。当思来处不易,恒念物力维艰,每个人都应在内心深处厚植勤俭节约意识,做俭朴生活的行动者。

倡导节约粮食,反对餐饮浪费,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也是新时代消费风尚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厉行节约、反对浪费作出重要指示,要求“倡导简约适度、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”“反对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,深入开展‘光盘’等粮食节约行动”。从消费领域着手,增强全民节约意识,推动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、绿色低碳、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,有助于从观念和习惯的源头上减少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,持续筑牢节约粮食的坚固堤坝。

粮食消费环节,浪费易发多发。特别是在餐馆、食堂的消费和居民家庭消费中,都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浪费现象。比如,宴请大操大办,讲排场、好面子、比阔气,剩菜剩饭不好意思打包带走;又如,为“凑满减”“拼团”,一次性购买超出实际需求的外卖食品,吃不完就直接丢掉;再如,为图网络流量,故意胡吃海喝、暴饮暴食。消费什么、消费多少诚然是个人选择,但不管出于何种原因浪费粮食、糟蹋食物,都是对社会资源的不必要消耗,与厉行节约、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格格不入。由此而言,更加重视正确消费观念引导和不当消费行为纠偏,才能有效减少消费端粮食浪费。

从经济学上看,消费是最终需求,对生产具有反作用。浪费粮食对可持续的生产供给形成干扰,进而加大水、农药、化肥等的消耗。引导消费者理性、适量消费,涵养节约粮食、反对浪费的消费观、饮食观,有利于减轻国内粮食供求平衡压力,推动粮食节约集约利用,从而让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更坚实的保障。比如,由于消费习惯误区,成品粮过度追求精、细、白。过度加工既损失营养物质又明显降低出品率,由此导致了加工环节的粮食损失;而提倡多食粗粮的健康饮食观念,反过来也可以使加工环节减少粮食损耗。

一次浪费看似微小,铢积寸累就是触目惊心的数量。一个习惯得不到纠正,经年累月就会成为顽瘴痼疾。反对粮食浪费,正因为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,所以更需要长期坚持、久久为功。如今厉行节约、反对浪费的法治逐步健全,治理逐步完善,各项要求、举措逐步显效发力,下一步亟待在乡风民俗、行为习惯、消费观念层面持续用劲。要强化价值观建设和消费观养成,让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成为更多人的选择,尽可能减少盲目消费、冲动消费、超额消费等不当消费行为。

中华文明,向来注重不为物使、俭约自守。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,各色餐饮丰富多彩,而珍惜粮食、节约粮食是古往今来不变、东西南北一致的追求。拒绝奢侈和浪费,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,通过生活方式的绿色革命,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,我们的社会必能向着资源节约型、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进发。

(作者:达仁)

四、让勤俭节约精神见于行动


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节约工作,多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,并以身作则在全社会倡导“厉行节约、反对浪费”的新风尚。在福建古田,同基层代表共进午餐,吃的是红米饭、南瓜汤;到陕北梁家河,和乡亲们一起吃的是荞麦饸饹、油馍馍、麻汤饭……习近平总书记带头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,在杜绝铺张浪费、抓好粮食节约上率先垂范。如今,厉行节约、反对浪费的理念深入人心,崇尚勤俭、不尚浮华的风尚广泛传播。

“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”面对粮食和其他各类食物,我们不仅要食其滋味,更要念其根源、知其不易。生活越来越好,但节俭好习惯不能丢,低碳生活新风尚要弘扬。“舌尖上的节约”,尊重的是劳动果实,折射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,彰显的是新时代的价值追求和文明风尚。全社会要继续营造节约粮食光荣、浪费粮食可耻的浓厚氛围,每个人都应争当文明风尚的践行者、推动者,从“要我节约”变为“我要节约”,从点滴做起、从现在做起,让勤俭节约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努力做到“取之有度,用之有节”。

人人崇清尚俭,节俭就会蔚然成风。这一过程,离不开方式创新、机制创新作辅助。不少地方和单位创新探索,在反浪费、重节约上有方法、有力度、有成效。比如,有单位推出手机提前预约订餐,食堂接到预约单按需准备,有效减少了餐饮浪费行为;有机构推出“光盘打卡”小程序,参与者就餐后上传空盘照片,就能获得积分、兑换商品。创新方式方法,提供有力抓手,有助于克服懈怠情绪,防止抓而不紧、抓而不实。

风尚的力量,靠行动显现,也靠时间累积。倡导粮食节约、遏制粮食浪费不是“一时的事”,而是“一直的事”。我们心中要始终算清粮食安全的“大账”,用不弃微末的努力去守护。进一步加强粮食节约工作,弘扬节俭的社会风尚,既需要全面落实反食品浪费法、压实管理责任;也需要重点关注外卖浪费、“吃播”浪费、主食浪费等新动向新表现,用全链条、全领域治理绷紧节粮护粮之弦;还需要建立长效机制,让粮食行业的节粮减损更主动,让餐饮企业的餐品供给更合理,让餐桌“光盘行动”得到更广泛的响应和践行。

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。营造节约粮食光荣、浪费粮食可耻的浓厚氛围,对于实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富足具有积极意义。对粮食安全,需要各方面都有“时时放心不下”的责任感,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。倡导俭朴、力戒奢靡,常抓不懈、久久为功,让爱粮节粮意识融入血脉,让勤俭节约精神见于行动,每个人都可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一份力。

(作者:梁品)


        来源:人民日报


c_msg